
給新手爸媽的60堂課─孫明儀的親子學(上)
我希望透過《給新手爸媽的60堂課──孫明儀的親子學》這本有聲書承接你在適應當爸媽過程裡可能遇到的複雜心情—那些好與壞的部份。因為,孩子的身心健康跟爸媽的身心健康密不可分,身心健康的孩子能讓你帶得順手。透過這本有聲書,我想陪伴你在一開始慢慢地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爸媽,讓你跟孩子相處時感覺溫暖放鬆,全家人都能在相愛的循環裡感覺幸福! 希望從我專業與個人的分享,幫助即將成為爸媽的你,思考與理解「自己跟自己」,「自己跟孩子」,「自己跟伴侶、跟長輩」,甚至是「孩子跟孩子」之間產生的情感共振。 我想跟你一起摸索成為爸媽帶給你的真實經驗—「所謂真實必定有好有壞!」所以我想陪伴你,從懷孕的最後三個月開始,在帶養的過程裡預備與摸索,分享帶養身心健康寶寶的重要發展理論或方法,讓你感覺當爸媽是快樂幸福的,也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給新手爸媽的60堂課─孫明儀的親子學(下)
我希望透過《給新手爸媽的60堂課──孫明儀的親子學》這本有聲書承接你在適應當爸媽過程裡可能遇到的複雜心情—那些好與壞的部份。因為,孩子的身心健康跟爸媽的身心健康密不可分,身心健康的孩子能讓你帶得順手。透過這本有聲書,我想陪伴你在一開始慢慢地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爸媽,讓你跟孩子相處時感覺溫暖放鬆,全家人都能在相愛的循環裡感覺幸福! 希望從我專業與個人的分享,幫助即將成為爸媽的你,思考與理解「自己跟自己」,「自己跟孩子」,「自己跟伴侶、跟長輩」,甚至是「孩子跟孩子」之間產生的情感共振。 我想跟你一起摸索成為爸媽帶給你的真實經驗—「所謂真實必定有好有壞!」所以我想陪伴你,從懷孕的最後三個月開始,在帶養的過程裡預備與摸索,分享帶養身心健康寶寶的重要發展理論或方法,讓你感覺當爸媽是快樂幸福的,也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
李永平早年小說羅織出馬來亞鮮活生動的歷史群象。映現十八世紀以來,雜揉華人與當地原住民的島嶼生態。李永平對原鄉一往情深,而當地族群對峙卻在他身上繫了無數個難解的結,土地上人情衝突往內延伸為心頭創痕,作者筆下人與人之間的衝撞,亦成其與自身身分的搏鬥。本書深刻討論國族間的矛盾情結、刻下傷働記憶,透過種族間無數次對話爭鬥,挑醒人性最柔軟的同理與悲憫情懷。

群象
以馬來西亞的婆羅洲島熱帶雨林為背景,敘述了砂勞越州內施與余的家族興亡史,以及砂勞越共產黨的興衰,結合真實與虛構的描寫方式,讓讀者一窺廣袤雨林內,縱橫交錯的河流、戰爭、殖民者、被殖民者、禽獸的大量印象寓意,在華人世界中,留下深刻的雨林傳奇故事。此書上市後,深獲讀者好評與青睞。

雨
〈雨〉這系列借用繪畫的作品概念,用「作品一號」、「作品二號」、「作品三號」標識,在小畫幅內──有限的空間,有限的元素──做變奏,分岔、斷裂、延續。它最原始的構思來自幾年前(那時不甚有寫作動機,嘗對友人云,寫作的發動機故障了),設想一家四口,如果其中一個成員死去,剩下來的人會怎樣繼續活下去。對離鄉近三十年的黃錦樹而言,這場雨從沒停,雨緩慢憂悒地淹沒至我們胸口。

人工少女
睽違九年,龔萬輝以個人首部長篇小說探討時間、記憶與孤獨,故事中的旅程亦將成為疫病下讀者開啟個人時間、記憶的一把金鑰──如果可以選擇,你會打開哪一扇門? 人工女兒莉莉卡誕生之時,這座城市已經因為一場瘟疫而毀滅。父親「我」帶著女兒走進昔日文明的廢墟之中,展開一場個人記憶、創傷和文明的追尋之旅。 故事中亦搓揉了瘟疫來襲的災難想像,假想繁華的熱帶城市重新變成雨林,描繪人類繭居於房內的末日意象,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時光、蛹化的成長,以及人造的浮華與虛無。

木部十二劃
《木部十二劃》以不同時期創作的篇章連綴,成為一部海外華人的流浪者之歌。敘事起自曾祖父輩遷徙的移民身世為本書開端,以南洋的不朽童年往事以及家鄉軼事作為終點。 俠骨柔情的文字風格,以及輾轉的生命經歷,陳大為置身異鄉台北眺望南洋原鄉,以創作重現一種常被忽略的移民史觀,重新繪製一張身世流動的圖卷。

我和我豢養的宇宙
全書掇拾日常生活片段,寫出眾生平等,人與物不落言詮而能安然共處的烏托邦狀態;又回過頭來以物觀己,超脫個人經歷的侷限,抵達生命的共相。 鍾怡雯充滿魅力的靈動之筆,不僅可寫熱帶雨林、都會車馬喧囂,更可寫生活中奇巧瑣事。信手拈來,化妝品、舊棉被、蝨子、車子、盆栽,以至愛貓或自己遭受吊脖子滾脊椎的酷刑,無一不可為文。看似平凡的題材卻揉合想像與歷史,將微小事物開闔成天寬地闊古往今來,讓人神往入迷。

綺羅香
《綺羅香》小說集的人物,彷彿都是從舊時代裡走到你的跟前,叨叨絮絮每一個過去的身世。 《綺羅香》的短篇是作者成長歲月的經驗遺緒,小說中人物的表徵幾乎是身旁熟悉的顯影。例如:〈綺羅香〉裡的舞女綠薔薇和紫蘭花、〈絳帳海棠春〉裡的妓女海棠春、〈絳桃換荔紅〉裡的女主角巫荔紅等篇小說,作者寫來如此嫻熟的煙花女子生涯,大抵都帶著作者形容的這股生氣

廢墟的故事
一位萬撓青年在台灣頂樓加蓋的房間裡以重新學習的母語敘述漂流的故事,將盤根錯節的時間與人物繁衍滋生的語言與文字,填滿廢墟裡不斷開裂的縫隙。 是廢墟的故事,是故事的廢墟。 國家,民族,地域,家庭與個人,在第一本小說集裡,鄧觀傑試圖為這些問題提出階段性的解答,作為青年時期的終結。「童年,是作家的提款機」鄧觀傑的這台ATM似乎沒有提款的上限,源源不絕的情節漫布在每則短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