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奈回家:凱道.二二八公園的二六四四天
我從小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族名」是什麼? 以〈流浪記〉聞名歌壇的巴奈,從自我認同的迷惘裡走上族群命運的反思與奮起。為了原住民族的「尊嚴」、為了「轉型正義」、為了要求政府「完整劃設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二○一七年起,巴奈與那布走上凱道,經過警方多次驅離,最後轉進二二八公園的角落,抗爭運動逐漸從焦點轉向邊陲。 她和那布在帳篷裡歷經四季寒暑,甚至曾經「睡在沒有屋頂的地方」,他們堅持了七年、超過二千六百個日子。 很多人問:「你們還在?」 是的,依然在。 漫長歷史上,原住民族從原來的聚落被強制遷徙,「被迫」放棄名字、語言、祖先的承繼,在從屬於他者的生活方式裡,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歷史記憶、傳統和山林文化……抗爭七年間彷彿過去處境重演,他們的身影在不斷地驅趕中遠離大眾的視野,但這次,已經踏上「回家」的腳步將不會停。 本書首度寫出巴奈的成長故事,更寫出原住民族群被迫離開家園、失去土地的歷史。這是一本讓人熱血沸騰的書,也是原住民族生命和歷史的縮影。

「五全才子」書畫名家 韓錦田 口述歷史
韓錦田,藝壇人譽「五全才子」,民國三十年出生於新竹,領略之廣,可說集書、畫、盆栽,談天及品茗於一身的藝術界傳奇人物,言談灑脫不拘,豪邁的風格個性,更顯其藝術氣息風骨。這一次,王一明與梅子邀請到韓錦田先生的公子韓眺柏,一起來聊聊這位藝壇的傳奇大師「五全才子」韓錦田。

美學力-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藝術眼光
以其長期投入美學教育推廣和藝術鑑賞的豐富經歷,分享藝術實際上是根植於日常生活當中。透過美學感知的培養,以及作品審美閱歷的累積,藝術將成為一劑不可或缺的生活調味,而不再只 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遠方星辰。

廚房裡的偽魚販
從滿沾清晨濕腥海味的市場魚販 到掌握高檔餐廳海鮮食材金鑰的進貨達人 最懂魚的作家 林楷倫 第二本職人散文 走進奢華餐廳的廚房後台 帶你領略料理達人們的辛酸血淚 作者林楷倫親聲導讀:「這本書獻給各種溫度的工作人間, 不單是炙焰廚房或水冰魚販。希望常溫的人們能見到我寫的那些特殊,從些許特殊看到普遍。」

英烈千秋 濟南事變
濟南事變,又稱濟南慘案、五三慘案,1928年北伐戰爭第二階段,國民革命軍於5月1日攻克山東濟南後,5月3日,第40軍第3師的賀耀祖部隊與濟南商埠的日本駐軍發生衝突,中國方面由蔣中正向日軍提出照會,而日軍師團長福田彥助在5月7日提出要求限中方12小時內答覆,5月8日談判破裂,南京國民政府的談判人員遭殺害,這次糾紛被稱為濟南事件。

英烈千秋 太魯閣事件
又稱太魯閣戰役,日本帝國稱之為太魯閣討伐,太魯閣族亦稱作抗日戰爭,是1914年5月17日至8月28日之間,大日本帝國與臺灣太魯閣族之間爆發的戰爭,亦是二十世紀臺灣本島最大的一場戰役。當時日本為徹底壓制臺灣生蕃,以建立其統治威信,並有效控制太魯閣地區龐大的自然資源,故而主動展開有計畫的軍事討伐。此事件為五年理蕃計畫中最受重視,也是最後一場戰役。

英烈千秋 噍吧哖事件
西來庵事件又稱噍吧哖事件,是發生於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此事件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大規模武力抗日的重要事件。西來庵事件結束後,使臺灣人認識到由於軍事實力的懸殊,武裝抗日並不可行,民眾開始以和平方式爭取民主與自治,從此由武裝暴力轉型為以社會運動與政治訴求的文化抗日運動,所以西來庵事件也成為臺灣漢人最後一次武裝抗日。

英烈千秋 霧社事件
1930年10月27日,在大頭目莫那魯道的率領之下,共六個部落300多位族人發動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反抗,殺死在霧社小學舉行運動會的134名日本人(多為婦孺)。事件發生後,總督府主張對原住民擁有報復及討伐權。於此理念下,總督府遂展開近二個月的討伐,以泰雅族(賽德克族)為主,參與反抗行動的三百名原住民兵勇非戰死即自盡,其家人或族人也多上吊或跳崖,史稱霧社事件。該事件令總督府多位高級官員下臺以示負責,也成為台灣日治時期最直接且最激烈的武裝抗日行動。

英烈千秋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 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瀋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標誌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清代台灣的港口歴史
「有海斯有島」海洋是島嶼歷史的重要基礎。臺灣四面環海,位置看似孤立,卻有辦法透過海洋和國際接軌。 「港口」扮演海島和外在世界連接的重要樞紐,進一步建構區域間的互動網絡。林玉茹教授長期關注臺灣港口,探討如何利用港來連結島內、島外,以及區域交流所帶來的影響與變化,進一步與臺灣島史觀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