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
本書是小說家平路突然知道自己罹病,「如同拳擊的術語『knock out』,硬生生被擊倒在地!」在莫大震撼下,收拾心情,瑣事從身邊迅速消失,珍惜的是某些事與自己的內在關連。這趟罹病之旅,既是平路向內尋求的「間隙」,也是她創作生涯裡對文字的另一番探險,以及以文字攀登另一個高峰。平路說:「我信仰文字,甚至膜拜文字,然而,我一直好奇,文字的極限在哪裡?譬如說,在心碎時可有慰藉?在艱難時可有療效?遇到病痛,可不可以隨時服用,如同帶在手邊的萬用藥?經過困厄,我更加確認,在載浮載沉的時刻,閱讀陪伴我、支持我、啟示我。於是,像個連環套,一環扣一環,我悄悄祈願……這本書發揮實際功能,在某一個時刻幫助到您。」而書中附上的「功課」,是她的親身體驗,更是她想要獻給世間受折磨者的禮物。

聽小說-房純輝為你讀《葉法善 天下長安》
號令天下群妖的秘寶,有著什麼樣的強大力量?一柄不斷吸取生命力的邪劍,要如何控御?兩條靈魂,如何在同一身體中和平共存?遠古光明聖火之力,真的無窮無盡嗎?大唐皇帝李世民,真的御駕親征恐怖禍茸?你喜歡女巫?還是妖狐呢? 「借天地幻化萬象!進!」 隨著唐代最強仙道家葉法善,一起進入帝都長安,開啟奇幻炫麗的冒險世界!

裡面的裡面(台語版)
《裡面的裡面》以真實的歷史背景為故事的舞台,埋藏了信仔告別世間的最後幻想,小說並虛構了一位將來能破譯信息的後裔。而這名後裔,將追尋所有被抹去的痕跡、聆聽沉默的聲音、思考那不可思考的事物,最終,虛構起信仔以及他們的故事。朱嘉漢這部長篇匯集了一直以來廣義白色恐怖小說的面向,做了新階段的嘗試。小說時而低吟、時而高歌,以現代文藝語彙雜揉台語文語感,切片敘述著台灣共產黨、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滿洲國的起落等等,不論這些元素以往如何各自缺席或沉默,整部小說以立體拼圖的方式做了巧妙連結,故事中的角色在不屬於他們的時代之中,將自身的命運折疊再折疊,藏在裡面的裡面,並遙遠地留待給無緣相識的子孫。

琦君說童年
本有聲書改編自三民書局出版, 琦君著《琦君說童年》 每個人都有童年,不管是苦是樂,回憶起來都是甜美的。善於說故事的琦君,與您一起分享她魂牽夢縈的故鄉與童年。這裡頭有她家鄉的人物、生活和風光,也有好聽的神話和歷史故事。篇篇真摯感人,述說起來充滿了愛心與情義,欣賞琦君的散文之餘,更別有一番溫馨感受!

馴羊記
一名旅者為了尋找雪豹,再次突破重重阻礙抵達青藏高原,獲准在保育研究站,進行七十二天的雪豹調查工作。回到臺灣,偶然翻開旅行日誌,發現自己的心仍停留在西藏,毅然決定休學,三度重返高原,這次他要追尋的又是什麼?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17世紀的海,17世紀的愛情,17世紀的臺灣與西班牙,一場文學、歷史、考古的時空之旅。 這部有聲故事由作者曹銘宗的親聲引言展開:「我相信世界上一直存在真、善、美、近乎神聖的人和事,但歷史沒有記載,只能用小說追想。」 由專業聲優群以精彩的有聲小說劇演繹,帶你回到1626年的艾爾摩沙,體會若望第一次看到台灣的興奮、見證若望與雨蘭的相遇與終點。 臺灣文史重要作家曹銘宗首部「歷史×宗教小說」 重返西班牙帝國在臺灣的殖民史(1626-1642),以及大航海時代的文明與野蠻。

今晚我可以讀詩 精選集
詩歌是是語言的藝術、是動人的靈魂風景。中外歷代詩人絞盡腦汁,把語言壓縮、切割、重組,以植藏被他人閱讀時瞬間的爆發力,形同釋放語言巨大的潛能,把人類靈魂的風景圖畫一幅幅的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詩歌能感動我們的原因了。英國詩人納許說:「詩歌是百花之蜜、知識的精華、智慧的本質、天使的言語。」這也是文藝復興時代人們對詩歌的普遍態度。中國古典詩詞歌曲,指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有較高知名度的樂曲,是我國民族歌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這一「詩言志、歌詠言」的國度,歷代文人墨客,均將「可歌可詠」作為衡量詩詞作品優秀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准。我們相信:「欣賞詩歌」是人性中追求美的本能,在任何時代都不會消失。

坎特維爾鬼魂:王爾德短篇小說精選
「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愛爾蘭文學才子、唯美主義的奉行者──王爾德 收錄王爾德的五篇短篇小說 由鐘愛王爾德的蔡詩萍精選朗讀。 在蔡詩萍真誠朗讀出「女人是給人愛,不是給人懂的」時,你就從此相信了王爾德充滿浮誇、機智、炫耀的文字。 王爾德的短篇小說題材各異,有懸疑、有浪漫、有驚悚,能把三百年老鬼魂的故事寫得溫馨有趣,也能層層剖析,探討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究竟要獻給誰

紅紗燈
本有聲書改編自三民書局出版, 琦君著《紅紗燈》 記憶中一盞古樸的紅紗燈,那是紮紮實實的希望暖光;綿綿溫暖之中的淡淡苦澀,那是心心念念的鄉愁氤氳。數十年的生活經歷、歡樂哀傷,似乎都被記憶裡古樸的紅紗燈,凝縮在溫馨的燈暈中。年光流逝,歲月不再重來,只能再次回顧,你是否也同樣忘不了故人舊事,密密匝匝縈繞於心的過往點滴?請您一同踏入琦君的世界,與她一起在昏黃的暖光中,細細回味過往。且讓我們在煦暖的燈下,與琦君來一場心靈的對晤。

入境大廳
「在臺灣以外的地方,平淡地、普通地生活,不在我們的想像範圍之內。 這本書記錄了許多像這樣因為把一處新的地方住成了舊的,而對我產生連貫意義的細小事物。」──陳偉棻 出國八天,十二天,一個月,總叫人依依不捨地想,再待久一點就好了,下次要規畫更長的假期。 然而,不斷延長旅外的時間,到了極限,是否就是落地生根?想像中帶著滿腔抱負跋山涉水的跨國冒險,其盡頭,或許也只是就地安身立命的庸庸碌碌。 到達與啟程,開箱與打包,適應與陌生,輾轉與安頓,反覆的過程中,動搖了陳偉棻對故鄉與他鄉的恆常想像,只剩下無限放大的過渡狀態。而在那些難以定義邊界,說不清出國還是回國,只是來去穿梭的往返中,同樣存在著看似稀薄的意義與稍縱即逝的幸福。 在這種似乎比進修或旅遊走得更遠,卻又不至於把異鄉化為故鄉的生活方式中,旅途中的人情,搬家、求職、簽證申請等苦差事如何具體呈現虛無飄渺的「漂泊」二字,曾有的新鮮感與不安怎樣成為瑣碎的穩定日常…… 雋永、收斂、乾淨、妥貼,關於那些未能在外地落地生根的過渡期,一份平實而溫柔的全球遊牧世代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