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法自然
標題命名的構思來自老子道德經「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接下來國學大師馬叔禮將與您一同探討如何順應著大自然的規則,以大自然為導師的課題。

大不列顛小怪癖:讀者太太的英國文化驚奇點評
英國宅錄有聲書成就解鎖! 作者特別為有聲書加碼錄製,僅限有聲書版本〈司康之亂〉,並由讀者先生示範英國人堅持不同,但你絕對分不出來的英式發音。 泡茶一定要先倒牛奶、下午茶可以配香檳、找不到電燈開關的洗手間......搞不懂卻再真實不過的第一手英國生活見習錄! 彬彬有禮、對於全民排隊無比自豪的英國人一旦手握方向盤就換了人格,超車、比手勢、闖黃燈樣樣來,盡情做自己;堅信喝熱茶能消暑之餘,和「tea」有關的單字也特別多,常讓人困惑「Come to our house for tea」到底是指吃晚餐還是喝杯茶;若想參透迂迴的英式說話術,第一步就是在聽到純正英國腔悠悠說出「very interesting」時,自動翻譯成「這是什麼謬論」。 經常需要維修的百年老屋比新成屋更搶手、無法接受魚味卻熱愛炸魚薯條......不論是獨步全球的洗碗法、「六個星期後就會自動好了」的佛系醫療觀,還是高跟鞋平均高度穩居全歐之冠,日不落國的平凡生活總能帶來文化衝擊,時不時尷尬癌發作的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遠比你以為的更有趣!

賴聲川大講堂 西方劇場史六講
導演賴聲川重新整理劇場史講堂資料,把曾經的校內課程,變成公開講堂。分享西方劇場史,從希臘劇場、羅馬劇場、16世紀末莎士比亞形成的劇場文化、19世紀的劇場結構,到21世紀的今天新劇場的變化。講講為什麼從古至今人們都需要劇場,劇場給予觀眾的東西是什麼。學習劇場、了解劇場,才有可能去突破「劇場」。 讓我們跟著賴聲川老師的步伐,窺見戲劇、社會、故事、文化、結構之美、舞台的呈現方式。讓戲劇、讓劇場更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通過用心打造的這個公共對話空間,成為激盪創意和靈感的場所。

苦苓開課,原來國文超好玩!
曾經的學校名師,今日的網路戰神──苦苓,重操舊業,帶你上一堂最虧雞(Crazy)的國文課!他以一貫的幽默風趣、博學多聞的筆法,挖苦古人的荒謬,譏笑現世的怪誕,妙趣橫生,讓你在捧腹大笑之餘,還能認識古人生活、吸收冷門國學知識,更可以體會貫穿古今,隱藏在文字/文學下的人性真實樣貌。

澳洲認真使用須知:一枚資深澳客的真情分析與隨興採樣
在經歷蟬聲、雨聲的干擾,在救護車穿梭、袋貂賽跑的空檔,二花小姐終於完成親聲澳洲宅錄有聲書。 二花小姐多語頻道、即興演唱的精彩演出,袋貂全體同意給予5星推薦。 有聲書內有其他版本沒有的彩蛋,請不要急著切換下一集,務必聽到最後。 喜歡在字尾加上和袋鼠kangaroo一樣的roo、 答案寫的和課本一模一樣叫抄襲、 買房賣屋都是小槌子猛敲的現場拍賣, 澳洲人到底是英國人的復刻,還是美國人的翻版?

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
古早味的傳奇、趣事趣聞! ★從百萬年前的臺灣猛獁象,到原民記載、漢人大舉移民來臺,史蹟、風土、民情、習俗、傳說,不誤解的最臺知識,讓你不再認同迷航,愛臺灣就是這麼有奇趣! 【臺灣趣歷史】 回到恐龍時代的臺灣,會看見什麼? 有比土鳳梨更土的鳳梨? 考古改寫了臺灣土狗史?! 媽祖是外國人或混血兒?

焦哥串門子─料理美食王的故事
「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自先秦以來,中國民族的飲食與文化,從食材、烹飪方式、飲食習慣、口味,都在不斷的演進中,在民族性格特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許多彪炳史冊的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可說是一種視野廣泛、層次深厚、角度多元、品位高雅的長遠悠久的區域文化。

元宇宙名人錄
邀請名人和各行各業菁英闡述元宇宙,發揮想像力,共同建構元宇宙的面貌。

入境大廳
「在臺灣以外的地方,平淡地、普通地生活,不在我們的想像範圍之內。 這本書記錄了許多像這樣因為把一處新的地方住成了舊的,而對我產生連貫意義的細小事物。」──陳偉棻 出國八天,十二天,一個月,總叫人依依不捨地想,再待久一點就好了,下次要規畫更長的假期。 然而,不斷延長旅外的時間,到了極限,是否就是落地生根?想像中帶著滿腔抱負跋山涉水的跨國冒險,其盡頭,或許也只是就地安身立命的庸庸碌碌。 到達與啟程,開箱與打包,適應與陌生,輾轉與安頓,反覆的過程中,動搖了陳偉棻對故鄉與他鄉的恆常想像,只剩下無限放大的過渡狀態。而在那些難以定義邊界,說不清出國還是回國,只是來去穿梭的往返中,同樣存在著看似稀薄的意義與稍縱即逝的幸福。 在這種似乎比進修或旅遊走得更遠,卻又不至於把異鄉化為故鄉的生活方式中,旅途中的人情,搬家、求職、簽證申請等苦差事如何具體呈現虛無飄渺的「漂泊」二字,曾有的新鮮感與不安怎樣成為瑣碎的穩定日常…… 雋永、收斂、乾淨、妥貼,關於那些未能在外地落地生根的過渡期,一份平實而溫柔的全球遊牧世代自白。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本書是根據於1983年9月3日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公開演講的紀錄改寫而成的,是當時《中國時報》主辦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演講系列的一個總結。就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複雜關係,余英時先生從澄清價值系統著手,將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予以精微的闡發和透澈的疏通。超然於全面西化和極端保守的傳統爭執之外,既不左右袒,也不做調人,而實事求是、允執厥中地提出了具體、平正而圓融的看法。 這本書即使不是百年來中西文化論辯最後的斷案,至少也是五四以來所有討論文字中見解最圓熟、立論最透闢的一篇,堪稱是燕許大手筆、世紀大文章。不僅是余先生本人這方面長久深思熟慮的一個總結,為此下的種種思辨開啟了一條通途大道,誠可謂繼往開來、承先啟後,佔有關鍵性的重要地位,價值至為重大。無論是從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反省的脈絡來看,或是從當前台灣政治與文化脈絡來看,都是一部極具價值意義的作品。 余英時先生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系統都有其整體性及歷史性;「文化」應被當作是成套的行為系統,並以價值系統為中心而展開。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 他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做一個全面性的回顧以後,又從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自我的態度、人對生死的看法等四個角度進一步分析: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在這四個文化領域裡的具體表現。余先生在這本書裡採取整體性觀點和比較視野,從大處著眼,扣緊價值系統作為文化的核心,凸顯中國文化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