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本書收入余英時先生在1980年代之後研究的菁華,論述知識人在中國的歷史淵源、意義等面向,及其流變對價值意識的影響。但本書意旨並不侷限在「過去」與「中國」;作者觀照中、西知識人在追尋真理上的差異,探討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為何有其獨特性(中國知識人求「內向超越」,西方則是「外在超越」)。在西方人文研究重新檢視「現代以後」(post-modern)價值轉向的今日,本書對於瞭解華人安身立命的價值觀亦有偌大助益。 書中旁徵博引,釐清許多過去讀者可能不甚了了的見解。拿科舉制度來說,漢朝的按地區人口多寡設定各郡縣舉薦名額,因而有幾分「代議制度」的味道;宋人歐陽修、司馬光在「選賢唯才」(近似「全國聯招」)或是「逐路取人」(各地方有基本名額的保障)上,立場相左,是因為出身地域不同(歐陽為文化薈萃、中舉人數較多的江南,司馬則為風華不再的江北)。而漢朝董仲舒建請武帝「罷黜百家」,其實儒家也在罷黜之列,因為他要獨尊的是諸子百家均奉為聖典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而非以「五經」為不二規臬的「儒術」。 又如,共產黨深知「士可殺,不可辱」的價值觀深植於讀書人心中,因此文革期間對於文人「只辱不殺」,目的就是要讓他們生不如死(而且自殺會禍延家人,行不得)。而幾十年來極力摧毀傳統知識人價值體系的後果,就是今日中國大陸學術剽竊、「黑心」商業屢見不鮮,被舉發時只嘆運氣好而不覺羞愧。 余英時先生更精闢指出,價值意識一方面淵源於傳統,一方面植根於生活的實踐,不是少數人可以憑空創造而強加於整個社會的。只要社會本身有其相對的獨立性──相對於國家(state)的權力而言,價值觀念的變遷也自然會找到自己的軌跡。此一見解,著實為百年未定的中西文化論辯闢出一條中道。

人文與民主
本書主題是「人文與民主」,包括三個單元:一、「人文研究篇」,二、「民主篇」和三、「思想篇」,選萃余英時先生關於人文與民主議題的三篇未發表講演文稿,以及七篇舊作,〈「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為最新寫就論文,「可以說是同一旨趣的不同發揮。」余先生很早就關注華人社會的人文研究發展,1984年與已故的吳大猷先生討論人文與科學的發展時,已預見台灣社會中科學當令、功利取向的長程發展隱憂。兩位先生皆認為當時社會的進步集中在外在環境,個人的內向開發卻被遺忘了,於是產生很多道德、心理方面的問題。書中〈台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和〈「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兩篇講詞偏重討論所謂「人文研究」,在中國的思想脈絡下,究竟何所指,這與「人文與民主」這一主題是互相照應的。 本書以「人文與民主」為題還有一層更深的用意,即針對「五四」以來「科學與民主」的口號而提出一種異議。余英時先生不否認科學的價值,但認為民主所需要的精神基礎絕不能僅限於科學。 除了人文研究,余英時先生也關心民主在中國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在思想史長年的耕耘,不僅對民主提出通論性的闡釋,亦就兩岸三地不同的民主發展提出歷史解釋。他表示1949年後,台灣之所以走上民主,中國沒有,是因為中國人文傳統在兩地截然不同的命運,台灣保留了,中國則徹底地破壞了。余先生並強調人文傳統中的儒學一支有許多普世價值與西方民主制度巧妙接合;換言之,儒家傳統是民主在華人世界的基石。 書名取之「人文與民主」,是余英時呼籲社會用人文給生命灌注精神價值,並期許台灣作為中國文化社群的代表,在有了民主的選票後,更能以「人文」修養改進民主體制的品質。

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
在文明出現之前,人類長什麼樣子?過怎樣的生活?又是怎麼演化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用聲音將帶領讀者橫跨百萬年,探究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軌跡,解開人類演化的謎團。 人從哪裡來?關於人類起源的大哉問不少,一個習以為常的說法是「猴子是人類的祖先」,但這個說法大錯特錯!本書以歷史敘事的方式,敘寫人類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課題,諸如:人是怎麼出現在這地球上,從什麼生物演化而來?人的身體是怎樣從「像猿」慢慢變成「像人」?人以雙足行走是為了節省熱量?人在非洲大陸演化成直立人之後,又怎樣走向全世界? 而人類演化到今天,只剩下「智人」(Homo Sapiens),但在數十萬年前,曾經有多種不同的人生活在地球上:如直立人、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等,這些人之間的差異可不同於現代的黑人、白人或亞洲人;他們之間差異大到會將彼此視為不一樣的生物!本書將描繪這些「人族成員」的生活樣貌,以及說明後來在我們智人出現後,他們為何消失不見了? 本書作者賴瑞和教授發揮史學功力,從《科學》、《自然》……等國際頂尖科學期刊和專書中,搜羅各種關於人類演化的最新資訊,一一解答上述的人類演化大哉問,用通俗淺白的語言,向讀者娓娓道來六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

以自由之名
原來,自由是心境、是信任,自由不是行為,而是無為。 二十七歲這一年,時間從互不相連的斷點成為一條悠長的河流。曾經在流浪的旅途中尋找存在的意義;如今藉由拆解與重組自我,揮灑無處安放的情感、釋懷生命的起落。 謎卡說:「也許我們經歷山河,是為了驀然回首,明白人間值得;我們浪跡天涯,是為了有一天能夠找到回家的路,在家鄉後院的蘋果樹上,信手捻來一把自由。」

唐朝名將─郭子儀的人生智慧
郭子儀稍露頭角,是在五十多歲,將近花甲之年的時候,對名將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唐玄宗命他為朔方節度使,大敗安祿山。肅宗時立下大功,皇帝親自 對他說:雖吾之家國,實卿之再造。卻藉故解除他的兵權,後來不得已才又重用他。代宗擔心他功高難制,居然派他去守肅宗的陵墓。七十九歲時,回紇作亂,再度出馬平定。人生起伏,落差實在太大,現代人的抗壓力,有人能和郭子儀相比?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
《世界名畫背後的故事》精選出這一生中一定要知道的20張世界名畫,由曾兩度擔任奧賽美術館的官方導覽,台灣知名的藝術評論家—鄭治桂教授親自導聆,帶你一探藝術大師們創作的歷程,看懂他們想傳達的意念。從巴洛克寫實派、浪漫派、分割派、印象派到立體派,鄭治桂要把這20張名畫帶給他的感動,一一復刻給你。

免疫力與排毒力
疾病的根源有十,除了先天遺傳外,後天環境中,免疫力及排毒力絕對是關鍵的根源。要完全避免毒害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要選擇好水、有機蔬果,減少毒害;另外,要強化解毒排毒機制。選擇適當蔬果,調節免疫力,排除自由基。介紹十大通腸利便、解毒排毒蔬果,有利健康。

上海崑劇名家唱段精選-岳美緹自選集
崑曲風行於明清文人階層,文人為其創作許多具有卓著文學價值的劇本。本專輯由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製作,當代崑劇巾生第一人,上海崑劇團岳美緹演唱。 曲目介紹 本專輯收錄《牡丹亭‧驚夢、拾畫、硬拷》、《金雀記‧喬醋》、《琵琶記‧盤夫》、《紅梨記‧亭會》、《邯鄲記‧三醉》、《玉簪記‧問病、秋江》的小生經典唱段。《玉簪記》的潘必正是崑劇小生行當中巾生家門的代表。〈問病〉由具纏綿特性的【山坡羊】曲牌貫穿全齣,將潘必正心中欲言又止、似病非病的狀態發揮得極好:「這病兒何曾經害,這病兒好難待。這病兒好似風前敗葉,這病兒好似雨過花羞態。我難擺開,心頭去復來。黃昏夢斷,夢斷天涯外。我心事難提淚滿腮。傷懷,不為風寒眼倦開。堪哀,只為憂愁頭懶抬。」

上海崑劇名家唱段精選-計鎮華自選集
崑曲聲腔婉轉,文辭與音樂配合無間,是極富個性的曲種。本專輯由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製作,亞洲傑出藝人、當代崑劇第一老生,上海崑劇團計鎮華演唱。 曲目介紹 本專輯收錄《牡丹亭‧移鎮》、《荊釵記‧開眼》、《繡襦記‧打子》、《琵琶記‧掃松》、《長生殿‧酒樓、彈詞》的老生經典唱段。名劇《長生殿》中的〈酒樓〉與〈彈詞〉是由一人獨唱支撐全場的唱工戲。把郭子儀內心的失落與不滿、懷才不遇的牢騷,以及李龜年面對殘破的唐朝,抒發蒼涼悲哀的情緒,透過深入淺出的詞句,詩情畫意的方式描繪出來。例如:【九轉貨兒郎】唱不盡興忘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抵多少淒涼滿眼對江山,俺只待撥繁弦傳幽怨;翻別調寫愁煩,慢慢的把天寶遺事彈。

上海崑劇名家唱段精選-張靜嫻自選集
崑曲的聲腔除了原有的南方含蓄溫婉的五聲音階旋律之外,北方激昂壯闊的七聲音階也被崑化吸納。本專輯由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製作,二度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崑劇團旦角張靜嫻演唱。 曲目介紹 本專輯收錄《艷雲亭.癡訴》、《鐵冠圖‧刺虎》、《雷峰塔‧斷橋》、《長生殿‧絮閣》、《牡丹亭‧驚夢、尋夢》、《孽海記‧思凡》包含閨門旦、正旦的唱段。〈絮閣〉是精彩的「吃醋」戲,劇作家運用北曲的特色,將楊貴妃得知唐明皇復召舊愛的不滿情緒推上最高潮。其中酸味十足的【刮地風】最為著名:「噯呀則這御榻森嚴宮禁遙,早難道有神女飛渡沖霄?只問這兩般兒信物是何人掉?昨夜誰侍陛下寢來?可怎生般鳳友鸞交,到日三竿猶不臨朝?外人不知呵,多說是殢君王是我這庸姿劣貌,哪知道戀歡娛別有個雨窟雲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