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 讓人生不一樣的關鍵
「閱讀」平臺運用社群網站的文字正面影響力,讓曾有離家出走或想輕生的粉絲,因讀到某篇文章而一個轉念,就回歸正途;或者讓網友得到內心的平靜與反省。閱讀創辦人鄭俊德夫妻,因為書成為心靈最富有的人;他們主張「閱讀平臺」,拒絕謀利的置入性行銷,只提供有價值和感動人的文章,讓人們愛上閱讀。

震,知道了!真知道了嗎?
地震躲在「黃金三角避難空間」真的安全嗎?或者反讓自己被大型家具夾住?該不該第一時間打開大門?要不要快點關閉瓦斯?過去被教導的地震防災原則,透過防災專家林金宏教官重新分析,用正確的觀念,面對這個極度不確定的自然災害。

懷古鑒今 - 千古第一才子蘇東坡
詩詞是中華文化語彙最豐富,最精煉的文學形式。而眾多能詩善詞的文人中,蘇東坡是少有詩詞俱佳的才子。 蘇軾其作品卓然有成,能刻畫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深情浪漫,也能道盡「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曠達! 他兼具藝術家特質與道家胸懷,就算遭遇人生大失意,卻能轉化成創作的動力。 面對政壇地位起落,他卻是愈被貶謫,詩文成就愈好。 蘇東坡的多才除了來自天賦,也來自永不枯竭的好奇、勇於嘗試的精神。,這樣一位曠世奇人,我們怎能不認識呢? 一生以推廣中國文化為「志業」的馬叔禮老師,今天就要帶領我們進入千古第一才子蘇東坡的詩詞天地, 從中領略蘇東坡曠絕古今的才學,並欣賞中國最精粹的文學~詩詞之美。

懷古鑒今 - 智慧的源頭
嚴定暹投入研究中華文化古籍數十年,並且長年在廣播節目與聽眾分享她的心得與發現。而更特別的是,她是華人世界少數醉心於《孫子兵法》與《易經》的女性學者。 她認為中國有許多經典的內涵,都擁有深奧的智慧,不僅能穿越時間、空間的限制,給予現代人生命與生活的啟發,更是想要思考生命的價值,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出發點的人,都應該誦讀的最佳指引。因此,她不只是自己鑽研經典,也致力於以淺白幽默的方式將歷史典故與人物故事帶到更多的人面前。本集將要分享的是,這些年投入浩瀚的中華文化中,她所發現人類尋找智慧源頭的關鍵。

覺察與歸零的藝術
「全班都零分」、「這一節,學生說老師的缺點」──張世傑老師用兩場超乎常理的實驗教育,讓國小的孩子們從身體與心靈發生的變化中,反轉思考,重新認識自己!宋朝理學家程顥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張世傑老師分享,怎麼用覺察的功夫發現情緒的存在,學會變快樂的方法。

12星座喚醒身心靈喜悅的力量
每個星座,都有讓自己喜悅,停留在快樂、興奮情緒點的方法。包含,欣賞、愛自己的個性、外貌、能力,進而用適合自己、獨特的精油、寶石,等物件作為導引,迅速喚醒自己喜悅的能量。 亞洲頂級星象大師季欣麟,透過太陽星座、上升星座、及火星星座,為你指引開啟和提升喜悅能量的方法,提供12星座開運的精油、寶石、顏色等物件,讓你保持摯愛、喜悅、興奮的情緒,驅動吸引所有好的人、事、物,來到你的身邊。

20歲理財多存1000萬
變有錢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對於人生還在起步階段的社會年輕人,即使沒有學貸或卡債的壓力,以目前普遍低薪的就業環境來看,安身立命都已經十分不容易,未來想要達到富足之路,恐怕更是遙遠。然而問題出在多數年輕人不懂理財,沒有及早累積資金,善用方法

百年大師 - 從炫人到避世:文學女神張愛玲
每當出國看到色彩分明的景色,總會驚嘆不已,反觀臺灣就沒這般吸引人,生活在臺灣的我們,確實早已習慣周遭的一切,但若以外地作家的新鮮眼光,又會如何看待臺灣呢?僅僅二十歲出頭,就以華麗又準確的文字震撼兩岸三地文壇的張愛玲,也曾為臺灣留下一部作品:《重訪邊城》。 1961年張愛玲受邀至臺灣,也是她生前唯一一次的造訪,而以下這段文字,就是由畫家席德進帶訪臺灣的大街小巷,在緩步慢走之中以微觀角度,不落俗套描述生活中的細節,如廟宇、曬衣竹竿…等,僅僅幾筆就勾勒出臺灣獨有的氣味: 「鑽進搭滿了晾衣竿的狹巷,下午濕衣服都快乾了,衣角偶而微涼,沒有水滴在頭上。盤花金色鐵窗內望進去,小房間裡的單人床與桌椅一覽無餘,淺粉色印花掛衣袋是美國沒有的。好像還嫌不夠近,一個小女孩貼緊了鐵柵站在窗臺上,一動也不動地望著我們挨身走過。」──《重訪邊城》 雖然臺灣表面上,沒有外國那般大鳴大放的色彩美,但只要用心去看,總能在細微之處人情之間,見到動人之處。就如張愛玲的文章,儘管晦暗掙扎,卻又傳遞了生活與永恆的質地。清大教授楊佳嫻,曾在清大線上開放課程教授張愛玲的作品,以身兼教育家與作家的身分,帶領熟悉或是不認識張愛玲的觀眾,一探上海文壇的文學女神張愛玲的文字傳情之謎。

越壓越有力
「在哪裡跌倒,不一定在哪裡站起來!」應對變化多端的人生,關鍵就在於換個想法,也就是轉念的智慧。智慧的管理,可以小自情緒管理,大到生涯實現,甚至是生命的超越。讓我們聽聽人稱「測謊專家」也是職場「心靈捕手」的邱永林心理師,如何在迎接人生的變化球時,打出漂亮的好球。

臺灣的水資源藍圖
這幾年,每逢夏季,「缺水」、「限水」已經成為台灣人民必然面對的痛苦,台灣有地下水,還有幾十個水庫,為什麼我們的水還是不夠用?而每到缺水季節,就會有人提出檢討水價的議題。可是,調整水價真的可以解決缺水問題嗎?因應水資源課題,我們又可以採取哪些對策? 前內政部長同時也是水利土木專家李鴻源教授,他以他的學術專業和施政經驗,一起來檢視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並提出他理想中的台灣水資源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