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播聽書FM 陪伴聲活每一天
穿針引線繡出文化價值

穿針引線繡出文化價值

作者:盧亨如

人類紡紗織布,是為了穿著的需求,在衣物上刺繡,則是為了增添美觀的效果。臺灣的刺繡有著多元文化的歷史價值,不僅是精緻的手工藝,也是珍貴的文物,而刺繡所需要的設計元素,更是這項傳統技藝傳承的關鍵。 刺繡不單只是傳統的針線活,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因為不同的喜好或生活條件,發展出許多不一樣的針法,這些針法反映出每個地方的特色。

創造食在安心的神話

創造食在安心的神話

作者:蔡東纂

現代人注重健康,對於食品安全的要求更是重視,但長久以來,蔬果的農藥殘留問題依然是廣大消費者最擔憂的事。 三十多年前,一位植物病蟲害學系的研究生,因為做農藥測試,竟然4次中毒昏迷送加護病房。他因此體會到農藥對身體的傷害,於是,更用心地投入研究,希望能讓農友減少使用農藥,甚至不再依賴它。 當年的那位研究生,現在已成為一名大學教授,多年來的研究,不僅讓他成功找到不使用農藥,但還是可以保持作物產量的耕作方式,他更大方地在大學舉辦免費課程,讓農友來學習。 原來只有一百多個座位的講堂教室,總是會有花東、屏東而來的農友,將講堂內外及走道擠得水洩不通。 究竟這位教授找到甚麼樣的方法,讓農夫們不再害怕農田裡的蟲蟲危機呢?

從傾聽到創新

從傾聽到創新

作者:吳金黛

一直以來,音樂製作都被賦予一個專業的形象,但隨時數位時代來臨,原本只扮演聆聽者的觀眾,開始可以參與音樂的創作。而當你我都可以成為音樂裡的一部份時,人與音樂的關係就會開始改變。 吳金黛是位擅長聲音採集與製作的專業音樂人,她從傾聽音樂、創作音樂、到現在致力於創新音樂,她的願望就是要讓更多人在體驗音樂時,找回最初那一次對音樂的感動。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從食癒到食育

從食癒到食育

作者:陳惠雯

因為女兒的一場病──異位性皮膚病,讓她深有體悟,開始對每一口送進嘴裡的食物都斤斤計較。他們開始拿起鋤頭讓女兒吃自然農法種植的蔬菜;半年後,女兒的皮膚病得到顯著的改善。陳惠雯認為,人體就像個房子,重要的是房子的結構必需穩固;而房子最重要的梁柱,就是健康的飲食觀念。

當愛失能孩子該何去何從

當愛失能孩子該何去何從

作者:賴芳玉

催生《家暴法》,被《天下雜誌》譽為「臺灣最著名家事案件律師」,專擅於婚姻、夫妻財產、子女監護、財產信託、繼承、預立遺囑、家庭暴力、性侵害等案件,像個家庭律師,舉凡與家庭有關的法律問題,都是賴芳玉律師研究的範疇。她也是臺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經手過無數家事案件,看過許多孩子在愛失能的家庭中,帶著旁人看不見的傷痕逐漸成長。她希望孩子們不要自責,要相信「這不是自己的錯」,父母給的爛劇本可以改寫。

放下拳頭

放下拳頭

作者:林勝傑

林勝傑是臺灣第一位少林寺俗家弟子;他透過習武,深刻體會到,唯有透過禪武合一的修鍊才能找到自己,進而提升自己。更透過科學儀器對武者的分析,從中看出「動靜」其實可以並存一息,當中的關鍵原來是人的心念。

非洲豬瘟百年之疫

非洲豬瘟百年之疫

作者:賴秀穗

非洲豬瘟病毒存在地球至少百年以上,以前可以與人類相安無事,為什麼在最近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快速蔓延,而且可能威脅臺灣經濟?

將黑板放上天際

將黑板放上天際

作者:呂冠緯

大學聯考全國第排名第七,選入醫學系的呂冠緯,卻棄醫從教?不滿30歲的他,怎麼看待臺灣的學習環境?臺灣過去以教學者為中心導向的方法,均一平臺如何將比爾蓋茲贊助的可汗學院,轉換成適合臺灣學生,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型態?天際的教材,回饋給教學者的學習歷程記錄,能不能讓偏鄉的孩子得到幫助?讓落後或領先的孩子掌握到更好的學習節奏?

看見台灣新世代

看見台灣新世代

作者:李鴻源

人口結構的改變,是未來50年,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之一。 而台灣原本就屬於移民社會,當外籍配偶人數越來越高, 我們也正在經歷一場人口組成的轉變。 具體來説,當台灣平均每十位國小新生就有一位是新移民子女時,孩子們每天面對不同的文化,相互間如何適應?面對語言溝通的落差,家庭裡的親子教育又該如何進行?

沒辦法講沒辦法的一堂課

沒辦法講沒辦法的一堂課

作者:鄭榮和

自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的科學發展進步神速,相較之下,台灣似乎落後了一步。我們一直都很想改變這個現況,臺大機械系鄭榮和教授,以自身在美國求學及工作的經驗,體會到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他決定把學生組織成研發小組,希望學生不僅能夠動手做,還要更進一步,學習如何組織及管理研發團隊,強化未來提升國家高科技工藝和自創品牌的實力。鄭教授透過企業化的團隊經營及操作,不僅讓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做,也具備了架構團隊、運用組織力量的能力,走向未來,他們將更有實力勾勒台灣的高科技發展藍圖。

上一頁 17 / 29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