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輸在起跑點又何妨
游乾桂老師曾經是在醫院駐診十六年的心理師,看著一個個身心受困者用「情緒」困住自己、折磨別人。此時他所看到的,是在療養院已經發生了的果,再去回推事件的因。果已形成是遺憾,所以他改從起頭的轉念做起,用演講與寫書,傳播他的教育哲思。游乾桂老師總是用他自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外人生告訴家長,生命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會跌跌撞撞。何苦堅持永遠獨占鼇頭?若要讓孩子成為千里馬,那家長就要做個有耐心等待的伯樂。起跑點的輸贏,絕對不是關鍵。

頭痛,怎麼辦?
頭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天氣變化、冷熱溫差等,都有可能會引發頭痛,但這些都只是加劇因子而已。引發頭痛的原因複雜,超過兩百種,甚至會遺傳,若父母之一常有頭痛症狀,孩子未來受頭痛之苦的比率就高達四成。頭痛,在現代已經是一項非常普遍的疾病,許多人過度使用成藥止痛藥,反而可能因為止痛藥成癮而頭痛。榮總神經醫學科王署君主任說,止痛藥「有痛才吃」,而不是天天吃。想靠吃藥治療,不再發作,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控制」重於「根治」,唯有真正了解,才能對症治療。

聰明醫師的學習配方
冠軍醫師孔繁錦說:「很多人都問我是怎麼讀書的,怎麼能記那麼多?我也不是天才,或過目不忘,這的確是有方法。如果你想要有效的學習,應該不是談方法;法家說,重勢、重法、重術,講術,也就是說,談做事的方法已經是末端的問題了。所以,應該要先知道最上層的動機,也就是你學習的動機是什麼?」

霸凌如何面對
你經歷過在團體裡被排擠,或欺負的情境嗎?社會群體中,霸凌始終存在,不只是在校園,職場與社區,霸凌可說無處不在。霸凌在每一段人生經驗,都可能累積成巨大的負面情緒,影響深遠。我們對霸凌應該培養怎樣的認知?怎麼訓練自己面對,或是處理霸凌的情境呢?其實,當我們勇於「看見與面對」霸凌,或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方向。不要怕受傷害,也不需要一直追究誰要負責,試著讓自己好好過生活,時間將會是累積幸福的關鍵。

百年大師 - 不亦快哉的生活藝術林語堂
在三零年代的作家中,林語堂是享譽海內外、相當具有分量的作家之一,他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並且用「幽默」去創造生活的藝術與生命的美感。重視生活情趣的林語堂,被當代的人們稱為「幽默大師」。 在他的作品中,更充滿著豐沛的哲理與不朽的智慧。今天的講者黃肇珩女士,原本是一位記者,在一次的採訪任務中,她認識了林語堂先生,並且因為工作認真,態度謙遜,而受到林語堂先生的邀請,擔任他的私人秘書,而這一做就是十多年。十多年與大師相伴的日子,她從林語堂大師的身上,學習到甚麼珍貴的的生命體會呢?

穿針引線繡出文化價值
人類紡紗織布,是為了穿著的需求,在衣物上刺繡,則是為了增添美觀的效果。臺灣的刺繡有著多元文化的歷史價值,不僅是精緻的手工藝,也是珍貴的文物,而刺繡所需要的設計元素,更是這項傳統技藝傳承的關鍵。 刺繡不單只是傳統的針線活,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因為不同的喜好或生活條件,發展出許多不一樣的針法,這些針法反映出每個地方的特色。

創造食在安心的神話
現代人注重健康,對於食品安全的要求更是重視,但長久以來,蔬果的農藥殘留問題依然是廣大消費者最擔憂的事。 三十多年前,一位植物病蟲害學系的研究生,因為做農藥測試,竟然4次中毒昏迷送加護病房。他因此體會到農藥對身體的傷害,於是,更用心地投入研究,希望能讓農友減少使用農藥,甚至不再依賴它。 當年的那位研究生,現在已成為一名大學教授,多年來的研究,不僅讓他成功找到不使用農藥,但還是可以保持作物產量的耕作方式,他更大方地在大學舉辦免費課程,讓農友來學習。 原來只有一百多個座位的講堂教室,總是會有花東、屏東而來的農友,將講堂內外及走道擠得水洩不通。 究竟這位教授找到甚麼樣的方法,讓農夫們不再害怕農田裡的蟲蟲危機呢?

從傾聽到創新
一直以來,音樂製作都被賦予一個專業的形象,但隨時數位時代來臨,原本只扮演聆聽者的觀眾,開始可以參與音樂的創作。而當你我都可以成為音樂裡的一部份時,人與音樂的關係就會開始改變。 吳金黛是位擅長聲音採集與製作的專業音樂人,她從傾聽音樂、創作音樂、到現在致力於創新音樂,她的願望就是要讓更多人在體驗音樂時,找回最初那一次對音樂的感動。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從食癒到食育
因為女兒的一場病──異位性皮膚病,讓她深有體悟,開始對每一口送進嘴裡的食物都斤斤計較。他們開始拿起鋤頭讓女兒吃自然農法種植的蔬菜;半年後,女兒的皮膚病得到顯著的改善。陳惠雯認為,人體就像個房子,重要的是房子的結構必需穩固;而房子最重要的梁柱,就是健康的飲食觀念。

當愛失能孩子該何去何從
催生《家暴法》,被《天下雜誌》譽為「臺灣最著名家事案件律師」,專擅於婚姻、夫妻財產、子女監護、財產信託、繼承、預立遺囑、家庭暴力、性侵害等案件,像個家庭律師,舉凡與家庭有關的法律問題,都是賴芳玉律師研究的範疇。她也是臺灣兒少權益暨身心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經手過無數家事案件,看過許多孩子在愛失能的家庭中,帶著旁人看不見的傷痕逐漸成長。她希望孩子們不要自責,要相信「這不是自己的錯」,父母給的爛劇本可以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