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死不可,安寧療護與生死學
海明威說:「人只能死一次而已。今年死了的人,明年可免於一死。」這是名作家的幽默,也是人類非死不可的事實。身為助人工作者,也要將自己不斷地暴露在死亡問題上,有更多機會為「旁人」或「自己」思考,該如何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從醫25年、從事安寧療護21年的許禮安醫師。因為一份熱情,讓他願意對全世界開放個人的24小時安寧諮詢專線。許醫師主張的安寧療護思維,跟Coaching skill不謀而合,一種尊重「自主權」與「個別差異」的方式。他說:「你既然活著跟別人不一樣,當然就會死得和別人都不一樣!」在臨終前的這段旅程,身為旁人,究竟是引導、照顧、建議,或者陪伴病人?聽聽他來說一個真心沉默的陪伴的故事......,以及臨終前醫護與靈性的陪伴的觀念。臨終關懷希望能從醫院、擴及社區,最終回歸過好一個人的生活。

白袍的力量 - 夢與醒之間 - 睡眠的奇幻世界
睡眠,佔去許多人三分之一的人生,可說是人生大事。但是,當「入睡」這個再也自然不過的生理活動,變成一種壓力與煩惱時,不妨好好瞭解一下:當眼睛閉上以後,我們的身心靈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

聽,身體的節奏~談生理時鐘對生活的影響
百年來,人類的生活型態不斷翻轉改變,但我們體內的千古基因,要如何適應外在的快速變遷呢?生理時鐘運作的繁複,這個隱藏在身體裡的小時鐘,受到外在諸如飲食、運動,或是光照的種種影響,都可能影響我們的健康,它對於人體的影響可能超乎想像。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蔡宇哲教授,研究生理時鐘相關議題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他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們,生理時鐘與生活之間,關係究竟有多密切。

人生第二個青春期
還記得自己的青春期嗎?當時心裡有什麼樣想法,是關心身體變化產生好奇?是歡喜雀躍?還是徬徨不安?是開心自己即將邁入成年,還是揹負著期待展開理想抱負?把中年當成第二個青春期吧!到了這個階段,不僅可以像青春期一樣充滿希望,而且人到了中年反而擁有自主權,可以更自在的做自己,選擇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人生只有一次中年。

人際關係與影響力
講話、聊天,都算是溝通的一種,每天都會與人溝通的我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他怎麼不懂我呢?這件事應該這樣做才對啊?」 為什麼人都覺得自己對?習慣性的思考,讓我們抗拒其他的意見或知識,這樣的想法對人際的交流,究竟是阻力或是助力?黑幼龍告訴我們,想要學好溝通,打造優質人際關係,要這樣做:「凡事要以真誠的讚賞與感謝為前題。」可能會有挫折,但成功的人常常在挫折中找到機會。

不頂尖學生的學習之路
小時候,父母最常問孩子話就是:你今天考幾分?得第幾名?很多父母的問候語是:你孩子考上什麼高中?考上什麼大學?不知不覺中,讓孩子們籠罩在壓力中。然而,念好書、考好試,就是大人們心中渴望的好孩子嗎?謝宇程認為,從小到大,他用功念書、常拿高分,卻不代表他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惶恐、困難以及挫折。走過十多年教育之路,到現在投入教育研究工作,他累積了許多觀察;對於孩子們的人生是否就只有念好書、考好試這一條路?他將提出不同的看法。

化知道為做到的力量
在求學過程中,是否曾經懷疑課本裡的知識到底對人生有什麼幫助?「知道」和「做到」,好像總是兩件不同的事?有沒有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許芯瑋,是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esign for Change(DFC)的臺灣發起人,曾經是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她相信,如果一場八分鐘的演講能改變她的人生,那她也能用這個方法,讓孩子們從「我不行」、「我不會」,變成「Yes I Can!」

手藝禪
一間小巧的畫室裡,桌上零陳各式的書籍,地上成摞的萱紙,牆面上掛滿的畫像,都透露出他...是一位畫家,一位聞名國際的畫家!他是人文講堂的第一位講者-奚淞。每天早上4:30就起床,靜坐、徐行、抄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從未間斷,在如此嘈嘈不寂的惡世中,他靠著一筆一畫,找回了內心的平靜,這就是他的「手藝禪」。 他的白描觀音為臺灣第一,他的文筆多情令人動容,他的眼光透澈看清世事,而他與母親的情感觸動人心,名畫家-奚淞老師,將在「人文講堂」中講述自己與母親犢舐情深故事。接下來,他要用22分鐘的時間,告訴所有朋友,如何尋找到心中那塊安靜的角落,如何在這混亂的世間重拾平靜的心,敬請期待奚淞老師的「手藝禪」。

古老中醫學的生活方式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如何能夠預防疾病,是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依然需要學習的課題。在博大的中醫學問中,有哪些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得以執行的「老祖宗智慧」?「中醫」的背後,其實就是「中庸」的思維;而「中藥」則是為人「量身打造」的醫藥學。 老祖宗留下了那些良方?依著四季,在生活上做一些調整,人人都有機會擁有健康的明天。郁品堂中醫基金會許妙璟執行長,他從中醫背後的哲學「未病先防」、「以病防變」兩大面向,帶大家看古代的生活型態,演變到現代之後,應該要如何因應?

甘苦成就不凡
您還記得國、高中生活嗎?對一個十五歲的少年來說,腦海中想的是:我放假要去哪裡?我要交一個女朋友!我要打球、我要買很酷的鞋子......徐凡甘則有一段跟別人不太一樣的高中生活:當別人忙著去補習或課外活動,他卻必須獨自在醫院洗腎。生病,花去了他大部分的青春;但他並沒有因此喪志,反而到處去當志工。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能夠一路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