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播聽書FM 陪伴聲活每一天
放下拳頭

放下拳頭

作者:林勝傑

林勝傑是臺灣第一位少林寺俗家弟子;他透過習武,深刻體會到,唯有透過禪武合一的修鍊才能找到自己,進而提升自己。更透過科學儀器對武者的分析,從中看出「動靜」其實可以並存一息,當中的關鍵原來是人的心念。

非洲豬瘟百年之疫

非洲豬瘟百年之疫

作者:賴秀穗

非洲豬瘟病毒存在地球至少百年以上,以前可以與人類相安無事,為什麼在最近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快速蔓延,而且可能威脅臺灣經濟?

將黑板放上天際

將黑板放上天際

作者:呂冠緯

大學聯考全國第排名第七,選入醫學系的呂冠緯,卻棄醫從教?不滿30歲的他,怎麼看待臺灣的學習環境?臺灣過去以教學者為中心導向的方法,均一平臺如何將比爾蓋茲贊助的可汗學院,轉換成適合臺灣學生,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型態?天際的教材,回饋給教學者的學習歷程記錄,能不能讓偏鄉的孩子得到幫助?讓落後或領先的孩子掌握到更好的學習節奏?

看見台灣新世代

看見台灣新世代

作者:李鴻源

人口結構的改變,是未來50年,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之一。 而台灣原本就屬於移民社會,當外籍配偶人數越來越高, 我們也正在經歷一場人口組成的轉變。 具體來説,當台灣平均每十位國小新生就有一位是新移民子女時,孩子們每天面對不同的文化,相互間如何適應?面對語言溝通的落差,家庭裡的親子教育又該如何進行?

沒辦法講沒辦法的一堂課

沒辦法講沒辦法的一堂課

作者:鄭榮和

自從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的科學發展進步神速,相較之下,台灣似乎落後了一步。我們一直都很想改變這個現況,臺大機械系鄭榮和教授,以自身在美國求學及工作的經驗,體會到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他決定把學生組織成研發小組,希望學生不僅能夠動手做,還要更進一步,學習如何組織及管理研發團隊,強化未來提升國家高科技工藝和自創品牌的實力。鄭教授透過企業化的團隊經營及操作,不僅讓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做,也具備了架構團隊、運用組織力量的能力,走向未來,他們將更有實力勾勒台灣的高科技發展藍圖。

親愛的家人在我還記得你時

親愛的家人在我還記得你時

作者:曹汶龍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全臺65歲以上長者,四個人中有一人,可能患有認知障礙。如何認識他,面對他?大林慈濟醫院神經科主任曹汶龍,不只做醫生,也走入社區當志工。深入鄰里的豐富經驗,讓失落記憶的老人,重新創造生活的故事。 他把失智老人重新帶回田間、帶回學園,找到這些長者的生命尊嚴;更藉一部融化人心的日本紀錄片,點出失智長者互動不可缺的訣竅。讓患者宅在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走入社群,代表的是快樂的走出病況的泥淖。

幸福做家事做幸福的事

幸福做家事做幸福的事

作者:洪仲清

家庭,是每個人心靈的避風港, 然而,如何讓家庭發揮功能, 讓家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幸福美滿, 這可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會發生的事。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14年最新的調查報告發現, 自己常做家事,以及經常和家人一起做家事的孩子, 他的家庭幸福感,比起不做家事的孩童,約高出3到4倍之多。 原來,每天在我們生活中看起來不起眼的一些生活小事, 竟然是帶給家人幸福感的人生大事。做家事為什麼能帶給人幸福感, 而做家事又能給大人與孩子, 帶來甚麼樣的啟發呢? 洪仲清心理師, 將用24分鐘充滿笑聲的演講告訴大家,這不只是與孩子有關的議題。輕鬆點出全家幸福的背後的重要邏輯。

熊愛台灣 - 有熊國的奇幻漂流 - 黃美秀

熊愛台灣 - 有熊國的奇幻漂流 - 黃美秀

作者:黃美秀

當全臺灣都在為臺北動物園剛出生未久的貓熊寶寶瘋狂不已時,你知道臺灣有種被稱為「月熊」(Moon Bear)的熊卻更加珍貴, 數量比大貓熊更少,分佈區域也更小,由於它的胸口有黃色或白色毛呈V字或弦月的形狀,這也是牠被膩稱為Moon Bear的由來,這種世界珍奇的熊,就是臺灣本土的臺灣黑熊。 臺灣黑熊是亞洲黑熊的亞種,為臺灣特有種生物,也就是表示臺灣黑熊只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不只是臺灣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也是最大的哺乳動物,在2001年被選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

 因材施教 - 身懷好技出頭天

因材施教 - 身懷好技出頭天

作者:鄭慶民

我們是否也曾經在「追求高學歷文憑」與「習得一技之長」間難以抉擇?從藍領的實作技術到白領的學者身分,鄭慶民博士不僅打破「選手不會讀書」的刻板印象,更成為「身懷好技出頭天」的極佳例證。 講者鄭慶民博士,堪稱是技術實務與學理兼備的人才。

樂活系列 - 人生總有應對的方法

樂活系列 - 人生總有應對的方法

作者:胡庭碩

今天的講者,身上罹患的就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醫生曾斷言他最多只能活到18歲,但如今他已經23歲了,並且是一位臺大法律系的高材生。為了延緩他的身體逐漸僵硬的情況,從小他的母親就嚴格督促他,依靠自己的力量站好、走好,即使跌倒了,也要自己想辦法重新站起來。 他憑著自己的力量,一一解決掉他所遇到的人生難題,但他的理想並不停留在自己身上。現在的他四處演講推廣社會企業的概念,因為他相信只要有足夠的創意,就可以達到營利與社會公益的平衡與雙贏。

上一頁 19 / 31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