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說禪
《聖嚴說禪》沒有教授禪修的方法,而是用一百則禪語的解說,讓讀者體驗禪修者的心境,遇到困頓逆境時,可以當做精神食糧;遇到煩惱痛苦時,可以當做清涼散;遇到無奈時,可以當做避風港;遇到消沉落魄時,可以當做良師益友鼓勵;遇到得意忘形時,可以當做緩和衝撞的手刹車。
拈花微笑
本書是《傳統宗教文化》叢書中的一冊,從其性質而言,實是《禪的生活》的續集。本書以淺近的語言,表達常人都能看懂的佛法,由基礎的佛學常識,到專門的禪學思想,由一般生活中實用的禪學修養,到長期專修的禪修境界,作了層次化的介紹。
理性與感性
聖嚴法師作品《理性與感性》。無相與無我是理性的超越;大慈與大悲是感性的超越;悲與智雙運是自在的解脫。雖然理性和感性的極端,會導致禍害和困擾,可是人間相就是如此,因為我們都需要它們,也離不開它們。從佛教的立場來說,必須承認並且接受感性和理性的事實,而且若要改善人生,我們必先從如何調和理性及感性的問題上著手,其次是超越理性和感性,最後便可自如地應用理性和感性。
佛說阿彌陀經
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與出世,唯說佛陀本願海。”大多數佛經都是釋迦牟尼佛應請法者而說,只有《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見此世界眾生機緣成熟,可以接受此種不分根器皆能得度的圓融法門而無問自說。《阿彌陀經》又名《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任何人只要持誦這部經、念阿彌陀佛名號,等於念了一切諸佛,就受到一切諸佛的讚歎和護持。這部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以及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同時也說明了往生極樂淨土的修行方法。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多次勸請眾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念佛法門不僅是淨土宗才修,而是所有宗派都在修。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不僅臨命終時會見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也將了悟現世之中,人的生老病死、物的興衰起落,種種現象就像是在極樂世界一樣,即使禽鳥鳴叫、微風吹動,都是在為我們訴說、演示著微妙甚深的佛法。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在中國淨土經典之中,翻譯與弘揚最早,內容最豐富,更是淨土思想的本源。阿彌陀佛修行菩薩道時,曾發四十八大願,發願成就光明無限、壽命無量的極樂佛國,由於光明無限,佛的慈悲能夠廣被無盡的空間;由於壽命無量,佛的功德能夠延展無限的時間。這也是本經名為“無量壽”的原因。每一位眾生自性清淨的佛性,均不可限量;佛以大悲願力攝受眾生,眾生以懇切心求生彼國,必能互相感應。要往生西方淨土,除鬚髮願往生淨土及念佛外,更要發慈悲心,修種種善行,以佛法廣結善緣,利益眾生。
無量義經
在佛陀住世後期,說《妙法蓮華經》之前,先開示了《無量義經》。因此《無量義經》在天臺宗與華嚴宗皆判為通向圓教大乘的經典,被視為法華經的開經,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視,與《妙法蓮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合稱法華三部經。本經由中天竺雲摩伽陀耶舍譯成漢文,並由武當山比丘惠表將之流傳於中土,內容共分為德行、說法、功德三品。在無量義法會中,由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發問,開啟了本經的法要。佛告大莊嚴菩薩等,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無上菩提,此一法門名無量義,也是此經名為無量義的原因。經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如欲修學無量義法門,應當先觀察一切諸法空相實相、生住異滅相,依據一切眾生的根基,以無量法門宣說佛法,發菩提心,拔除一切眾生苦難,成就無上佛果。
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由西晉竺法護翻譯,屬方等部經典。“盂蘭盆”的梵文Ullambamna,中文的意譯為“就倒懸”。梵文的倒懸,主要是形容墮惡道的眾生,由於內心顛倒,而經常受苦,此經即是講述救度在餓鬼道中父母的法門,被視為佛經著名的孝經。佛陀大弟子目犍連,為了解救墮餓鬼道的母親,向佛請法,佛開示於七月十五日,在僧侶安居修行三個月滿之後,以種種衣服飲食供僧,仰仗僧侶自恣的戒德清淨,解救眾生倒懸之苦,即可令其母脫離苦難。依本經之說行之盂蘭盆會,已普遍流行於民間,因此,民俗信仰以中元為鬼節,跟《盂蘭盆經》有很大的關係。此經配合著民俗信仰及孝道思想,貼切著每一個人,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受到重視、流傳與弘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贊》,唐代不空三藏翻譯,每句七字,每四句一頌,共有六十二頌。《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介紹大乘菩薩修行的十種次第,而普賢行願就是《華嚴經》最精華的核心內容,可視為其心要。普賢的梵文是samantabhadra,又譯為“遍吉”,代表著普通存在任何一個地方,而能使眾生得益的大菩薩;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與《法華經》都有極為重要的低位,在諸大菩薩具足的“悲、智、願、行”四種條件之中,普賢菩薩代表著大修行成就,與代表無上智慧的文殊菩薩關係密切,兩位菩薩德行的配合,象徵著大乘精神最究竟的完成。普賢行願的精神是“以願遵行,以行踐願”,“願”是發起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心願;“行”是照著佛法所示而實踐菩薩行。如欲修行大乘佛教,應行菩薩行、求一切智,成熟一切眾生,隨順無上菩提,圓滿普賢行願海。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是第一部翻譯為中文的佛經,漢譯經文名相當精准、譯文雅順,多為後世釋經者所用。本經不是釋迦牟尼佛於同一時間宣講,而是由佛弟子在結集經藏時,從不同經典裡輯錄而成,所以《四十二章經》也可說是一部佛的語錄,內容含括了原始佛教及大乘佛教的思想。四十二段語錄共計二千三百三十九字,明白、扼要地傳達修行生活的運用心要,不談空洞理論,而注重於實際的踐履。經中,釋迦牟尼佛一再指出:欲望是障蔽清淨自性的禍根;並且以手執火炬逆風而行來告誡大眾,對欲望的貪念就像是:“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之患”。若能充分瞭解此經並予以落實,不僅能逐漸剔除煩惱、憂愁、恐懼,也同時為自己播下悲智雙運的菩提種子。
身安、心安、禪安
聖嚴法師作品《身安心安禪安》。聖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辦人。聖嚴法師,1930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南通縣,13歲出家,青年時期留學日本,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臺灣後,聖嚴法師歷任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刊,為輔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擔任論文指導。又創辦法鼓山國內外禪修,文教、慈善體系的人文社會大學、僧伽大學、僧團道場、七個基金會、中英文四種定期刊物。他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他的著作之中發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過三百萬冊,譯本最多的是《信心銘》,已有十種,系列冊數最多的是[環遊自傳]及[禪修指引],這些著述均受廣大讀者的歡迎。聖嚴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